
日俄战争结束后按月配资开户,日本的势力迅速扩展到中国东北,尤其在控制了旅大和“满铁”附属地后,如何管理满洲成为了日本政府的重要议题。为了加强对东北的控制,日本提出了一个名为“20年内向满洲移住大和民族百万人”的移民计划。那么,这个计划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被推进的呢?下面简单梳理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
1. 儿玉源太郎的“满铁”构想和“移民满洲”的初现端倪
早在日俄战争期间,时任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的后藤新平与总督儿玉源太郎有过一次讨论。他们认为日本可以借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模式,通过贸易掠夺资源,并对中国进行殖民。这个观点得到了儿玉源太郎的高度认同。在日俄战争即将结束时,儿玉源太郎提出了建立“满洲铁道公司”(简称“满铁公司”)的构想,认为这是控制满洲的有效手段。他进一步建议,通过将大量日本人移民到满洲,东北地区自然会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展开剩余81%2. “满铁公司”的成立
这一构想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认可。1906年,关东都督府在旅顺成立,专门负责管理东北的事务。与此同时,满洲经营委员会也宣告成立,儿玉源太郎担任委员长。接着,日本政府决定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公司”),并开始着手经营满洲的铁路和其他资源。儿玉源太郎被任命为满铁公司委员长,负责这项庞大的任务。
3. 后藤新平的“移民计划”
在儿玉源太郎去世后,后藤新平接手了“满洲经营”的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经营铁路、开发煤矿、发展农业等,其中“移民满洲”被视为重中之重。后藤认为,通过移民,将可以在十年内将50万日本人迁入满洲,而这样的移民行动可以帮助日本在满洲建立强大的势力。1910年,时任外务大臣的小村寿太郎支持这一计划,并在议会中提出了“20年内向满洲移住百万人”的目标,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政策的实施。
4. 早期的移民行动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实施移民计划,尤其是在旅大等地区建立了多个“移民模范村”。1913年,福岛安正作为关东都督,开始对大魏家屯地区进行考察,并发现该地区适合水田种植。日本农商务省的技术人员进行了更详细的调查,确认了该地的农业潜力,随后在此建立了日本移民村。最初的移民试验并不顺利,村民们遭遇旱灾和虫灾,生活十分困难,许多人选择返回日本。尽管如此,移民村的建设并未放弃,后续的移民仍然在进行,但效果远未达到预期。
5. “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移民计划进入了“武装移民”的阶段。为了更好地控制东北,部分退伍军人成为了移民的骨干力量,并被安排在满洲定居。关东军甚至制定了专门的移民政策,计划将大量移民安置在东北。经过数次尝试,虽然不少移民遭遇土地冲突和自然灾害,移民数量仍逐渐增加。到了1936年,随着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正式把移民计划列为国策,计划在20年内向满洲移民100万户。
6. 移民计划的实施和后果
日本的移民政策在后来的几年间不断推进,并在满洲国的设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执行。然而,随着二战的爆发,移民计划逐渐遭遇困难,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许多移民被征召入伍,导致移民人数大幅下降。最终,随着日本战败,移民计划彻底失败,许多移民和中国东北人民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日本的移民计划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大量土地被强占,东北农民被迫为日本移民做雇工,而一些被迫移民的日本人也未能在当地获得理想的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死亡风险。
这段历史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伤痛,也让日本的移民政策最终走向了失败。战争的后果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的伤痛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避免重蹈覆辙。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